查看原文
其他

披襟斩棘的他们,真飒!

钱塘发布 2022-01-18

他们曾经披荆斩棘、一往无前

用鲜血与信念,背负起民族兴亡

将星星之火,燎原千里

他们义无反顾、锲而不舍

用坚韧和无畏,守护着国家安全

将复兴之光,遍撒沃土

他们就是军人

今天,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


最美风采  
日前,由市委宣传部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、杭州警备区政治工作处联合举办的杭州市第三届“最美退役军人”发布仪式钱塘区李强同志载誉归来跟塘塘一起来认识下他吧

李强,现任下沙街道下沙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。


“将者不可以无德,无德则无力”。1993年12月,他心怀建功立业的梦想,以德树人的品格,服役于原南京军区后勤部。在部队的3年间,环境锤炼他成为一个“爱岗敬业的人”,军魂塑造他成为一个“一丝不苟的人”,军心凝聚他成为一个“立足基层的人”。


1996年12月,他服役结束回到家乡。退役不褪色,1998年开始,他一头扎进社区这个群众自治组织战场中,做新时代党员先锋作用的“先驱者”,做新时代最义无反顾的“逆行者”……一干就是23年。


2020年,在他的带领下,下沙社区先后荣获杭州市总工会五一劳动奖、钱塘新区十佳“最强党支部”等荣誉称号。同年,他也被评为钱塘新区“最美社工”。


老兵故事  

“只有不忘来时的路 

 才能走好未来的路”

值此“八一”建军节来临之际

听塘塘给你讲老兵们过去的故事


点击下方图片,了解他们的故事

无畏牺牲的军人

邱松林,1933年生,河庄街道新和村人。18岁时,他响应国家号召,参军入伍。


据邱松林回忆说,印象最深的是上甘岭战役,那时无数炮弹飞过,一时间死伤无数。邱松林表示:“当时打仗是日夜不分的。参了军,去了朝鲜待了2年半,我没想过要回来,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了。”


在这场战役时,邱松林的右耳被敌人的炮弹弹片击伤,至今还有很严重的后遗症:只有近距离大声地和老人说话,他才能听得到。


从18岁应征入伍,到25岁退伍返乡,邱松林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战场。

勇往直前的坦克兵

高德山,1932年生,河庄街道建一村人。为响应国家号召,1951年他作为第二批抗美援朝战士,出征朝鲜,1956年回国,在朝鲜总共驻守了5年。


在讲到战争情景时,高老绘声绘色地说道:“那时候目标主要是打山洞,敌人飞机经常在天上盘旋,而我们由指挥员统一指挥,指挥员用望远镜在观察敌情。飞机来了,指挥员就下令让我们赶紧躲到洞里去,以避免人员伤亡。”


志愿军跨过鸭绿江


“上战场就没有不怕的,我那时豁出去了,顾不上回家的想法,就是要报效祖国,为国杀敌。”由于作战勇敢,技术出色,他获得了多次嘉奖,三等功1次。

奋勇抗敌的英雄

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。保和平,卫祖国,就是保家乡。”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是对老兵王炳荣光荣一生的最好写照。


生于义蓬街道杏花村,王炳荣于1951年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,与多名同乡的战友一同奔赴抗美援朝战场。他服役于志愿军坦克第二师,作为一名坦克兵活跃在与敌人抗争的第一线。


据王炳荣回忆,他跟随部队从东线战场开始作战,一路前进,拐了个“月亮弯”抵达西线,一直战斗到“三八线”划定为止。几年时间里,王炳荣几乎时刻都沐浴在枪林弹雨中,其中最危险的时候,敌人的炮弹甚至就在他的耳边擦过,不仅点燃了后脑的头发,也震裂了他的耳膜,时至今日听力仍受影响。

满腔热血的炮兵

俞永标,1928年生,河庄街道向公村人。20岁出头,他响应国家号召,参了军,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。


“那时打红山傍最困难,我们的战线分为3条线——南线、中线和北线。我在中线,刚开始我是中线的红旗手,后来又去做了炮兵,专门给高射炮部队运送炮弹。”俞永标回忆道。


讲到战斗有多激烈时,俞永标表示:“那时攻打白菜洞,整个山洞都被炸平了。每人都背着一支步枪,有一次,我的膝盖被子弹击伤,流了不少血,经过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……至今还隐隐作痛。”


俞永标当年参加的是抗美援朝装甲第一师,作为坦克部队的炮兵参加战斗。后来因为屡次作战勇敢,他获得了三等功的奖章。

意志坚强的战士

赵锦焕生于1936年,义蓬人。5岁那年,他的父亲不幸去世,只能由母亲辛苦抚养3个孩子长大。年幼失孤的赵锦焕不仅要在家里种田,还要出去给别人家做活,日子过得十分清苦。直到1953年,18岁的赵锦焕响应国家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号召,来到部队六十四师一九二团三营十二连成为了一名战士,时刻准备着听从命令,奔赴前线。


1954年5月,赵锦焕跟随部队赴舟山参与了大巨岛阻击战,为加强国防前线和军事设施建设,赵锦焕和战友们挖起了坑道、地堡、战壕和防空洞等,一挖就是3个月,就是在这一场战役中,赵锦焕失去了他的左眼。


在一次爆破时,石子炸起来打到了赵锦焕的左眼,导致眼睛失明。失去一只眼睛对赵锦焕造成了很大的打击,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,但是这并没有把赵锦焕击垮,他说:“要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才可以继续好好生活。每当想到有些战友受伤程度比他更严重还是坚强地生活,他就更鼓起了生活的勇气,知足才会常乐。”

负重前行的后勤兵

陈炳泉,1931年生,河庄街道新江村人。19岁那年,他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。


作为炊事班总事班长,陈炳泉这一当,就当了5年。这5年中,他勤勤恳恳,工作突出,立了1次三等功,被评了11次先进。


 后勤兵在给战士们做伙食


陈炳泉那时的主要工作是为士兵们提供伙食。伙食烧好之后,就和战友们把日用品、弹药等进行装车、卸车。回忆朝鲜战场时,他讲起5次负伤的传奇经历。


陈炳泉做好伙食后,在准备给前线战士送过去的路上,时常会遇到美军飞机炮弹的投放。一次,陈炳泉左腿膝盖被美军炮弹弹片击中,当即鲜血直流,后被战友抬到后方救治。幸运的是,通过膝盖手术后,他保全了左腿。在这之后,陈炳泉也是经常被炮弹擦伤,至今还有弹片残留在后背,导致腰一直不太好。

坚持到底的民兵

褚定来,1930年生,河庄街道三联村人,先后参加了土地改革、镇压反革命、三反五反等运动。


褚定来于1953年应征入伍,他回忆说:“那时候是去的舟山群岛当兵,主要训练内容是模拟演练和学习理论知识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到一个山头进行演练,从山下到山头,来回往返跑,汗流浃背。”


在第一年新兵连时,褚定来的母亲因为思念儿子,联系部队想让他回家,褚定来不同意,他表示:“既然选择了当兵,就要坚持到底,哪有半途而废的。”


褚定来所在的部队当时是驻扎在舟山,那时舟山人烟稀少,岛上的壮丁基本都当兵去了,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士留在岛上。褚定来回忆说:“我们晚上睡在老百姓家里,草席一铺,席地而睡。部队管理一直都比较严格,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我们都严格遵守。”


这样的生活过了3年,褚定来说:“第一年最难熬,那时教官也比较严格,我们对自己要求也比较高。”因为表现突出、作风勇敢,褚老多次被上级嘉奖,2次荣获三等功。



趁青春,去当兵

-点击查看征兵宣传片《逐梦青春》-


青春不只有诗和远方,更有迷彩和钢枪。目前,钱塘区2021年度秋季征兵号角已经吹响,欢迎有志青年报名参军,更多报名信息请点击下图查看。



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 

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

正是因为军人无悔的选择

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

这个特殊的日子

让我们向最可爱的他们致敬!



● 我区全面部署新冠疫情防控工作
● 科学防疫再提醒:勤洗手、戴口罩、文明用餐、1米线……● @钱塘人,8月1日起严查,家有电动车的速看!

| 来源:区退伍军人事务局、河庄街道、义蓬街道

| 编辑&制图:黄婧雯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